炎熱的夏季,不僅高溫讓身體多感不適,也讓食材的存放變得更加困難。高溫潮濕的環境食物容易發生霉變,水果蔬菜容易腐壞,就連很耐儲存的大米的也難逃一劫,夏季米蟲繁殖生長迅速,雖然吃了也無害,但大米的香味和口感都會變差。誰知盤中餐,粒粒皆辛苦,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,糧食被蟲子吃了還是太可惜了,在這三伏天,大米應該怎樣保存才不生米蟲呢?糧店老闆教你一個小妙招,大米里生蟲子的情況就會少多了。
每年的七八月份,家裡的米缸中常常會出現芝麻大小的小蟲子,身體呈圓筒形、棕紅色比較堅硬,如果用放大鏡仔細觀察這些米蟲,很清晰的能看到它的頭部前面的喙與大象的鼻子很像,所以米蟲又被稱為象蟲。很多朋友也會發現,有時大米中的米蟲與上述的米蟲有所不同,身體比較柔軟呈乳白色,其實這是米蟲的幼蟲,喜食米粒,而成蟲的食性就比較廣了,像穀類、薯類、乾果以及藥材等它們都會吃。
很多朋友都會有一個疑問,大米在米桶裡或者袋子裡放置得好好的,怎麼就突然冒出來這麼多的小蟲子呢?其實這些米蟲並不是憑空產生的,有兩種原因,一種為穀倉中存在有米蟲,體型小還會飛,很難清除乾淨。另一種是一直潛伏于米粒之中,米蟲在大米未收割之前,成蟲會用象鼻子的喙在米粒上鑽個孔,將卵產入孔中,然後它們會用分泌物將孔洞封上,所以這些米蟲可以說是大米自帶的,而且在大米在收割加工的過程中,現在的技術還不能將大米中的米蟲卵清除掉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