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疫情形勢比較嚴峻的當下,各行各業的經營效益都遠不及之前,就連之前實體經濟遠不能比的電商都遭遇了危機。如今已經是疫情爆發的第3個年頭,中國人們對疫情和靜默都已經見怪不怪,但不得不承認,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,人們的消費觀念發生了很大的改變。原先手里積蓄充足、收入情況比較樂觀的人,總是想著怎麼樣能錢生錢,有事沒事就投資房產、股票等等。
現在手里有點兒小錢的人,想的都是怎麼樣能把錢緊緊握在自己手里,以備不時之需。在所有的理財手段中,很多人都偏向于在銀行存定期,但經過調查我們發現,存定期的大多是上了年紀的老年人。這其實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,當前年輕人的經濟壓力十分巨大,償還完車貸、房貸、信用卡之后就沒有什麼可用資金了;而絕大多數老年人年輕時候參與繳納了至少15年的養老保險,退休后的每月都能定期定量的領取養老金,來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,從2005年起養老金的最低發放基數還在逐年上漲。每個月盈余的養老金,再加上自己這大半輩子的存款,手頭暫時不用的資金自然不在少數。
但存定期時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,那就是很多銀行的工作人員,都不建議老人存3年定期,這又是為什麼呢?以下3點原因很現實,其中的前因后果一次性告訴妳,來一起看看: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